|
放射性皮膚損傷放射性皮膚損傷 文章來源:《中國腸造口護理指導意見》、《造口并發癥的防治》 責任編輯:醫學小編 【定義】 放射治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放射線除對腫瘤細胞有殺傷作用外,還會損傷正常組織。隨著放射劑量的增加,患者照射野皮膚會引起放射性反應。腸造口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后腸造口周圍的皮膚會產生一系列病理改變:真皮層彈性纖維組織受損,皮膚表層變薄及破損:皮膚末梢微小血管受損,使皮膚呈現發紅狀態,久而久之會出現局部黑色素沉著、纖維化、肥厚、彈性差。這些改變會增加皮膚對創傷的敏感性,并抑制皮膚的正常愈合過程。 【臨床表現】 造口皮膚紅腫、糜爛甚至潰瘍,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不適感、刺激感、瘙癢感和燒灼感。 【原因】 治療惡性腫瘤的過程中,放射治療時當照射的劑量累及到一定程度,造口周圍的皮膚可發生破損,同時了損傷了正常組織。 【評估】
【臨床護理建議】 1. 放療時充分保護:造口位置接近放射野時,指導患者每次放射治療時遮擋好造口,保持造口周圍皮膚的完整。 2. 正確使用造口袋:造口袋宜選擇質地較柔軟的豬油膏粘貼的一件式開口袋或兩件式造口袋,不宜選擇一件式閉口袋和單純氧化鋅粘膠的造口袋;每次更換造口袋時,動作應輕柔,一只手撕開造口底板,另一只手按壓造口皮膚,避免撕扯皮膚及頻繁更換造口袋,造成損傷; 3. 做好局部皮膚的日常護理:造口及造口周圍皮膚淋浴或用溫水濕紙清潔,禁止使用消毒液或強堿性肥皂清洗,不宜選擇一件式閉口袋和單純氧化鋅粘膠的造口袋,宜選擇豬油膏粘貼的一件式開口或兩件式造口袋; 4. 加強心理護理和飲食指導。 【護理預防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