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男子腸息肉兩年沒復查險變腸癌今年年中,杭州的方先生在醫院體檢時做了腸癌篩查,結果呈現陽性!當時方先生存了一點僥幸心理,直到開始出現了“總想跑廁所”等不適感,這才來到醫院就醫。 了解情況后,醫生都替方先生捏了一把汗,他的息肉有2公分,拖了2年,萬一癌變不容樂觀。幸運的是,方先生腸道內取出的進展期腺瘤還是癌前病變,目前已無恙。 醫生提醒:腸癌是可以通過篩查來預防的一種癌癥,40歲以上男性尤其需要注意篩查。同時,普通體檢難以發現腸息肉,需要定期進行腸鏡、早篩等必要檢查才能及時發現息肉、及早干預除去癌變隱患。 那么,做完腸鏡檢查 拿到腸鏡報告怎樣判斷自己病情程度, 發現腸息肉后要不要切除? 息肉切除以后會復發嗎? 一起來看看醫生怎么說—— 40歲后腸息肉患病率可達30%以上 在腸鏡報告單中,最常見的字眼莫過于息肉,在40歲以上人群中,腸息肉占到了30%以上。面對如此常見的腸息肉,是否都要一切了之? 其實,但凡腸黏膜上的突向腸腔內的贅生物都可被稱為息肉,它又可分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種。 1.非腺瘤性息肉: 一般不會癌變,不用太過緊張 比較常見的是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錯構瘤性息肉。醫生在做腸鏡時,看到比較大的單個增生性息肉可能就直接在內鏡下摘除了。 如果息肉比較小,數量又比較多,可以先做病理活檢,如果病理檢測結果確定是非腺瘤性的,則可不用切除。但若引起了消化道出血、腸梗阻、腹瀉等癥狀時,可考慮予以切除。 2.腺瘤性息肉: 高度重視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容易惡變,它們可具體分為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混合性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的更變程度最高,發展最快。 發現腺瘤性息肉都要盡早切除 直徑<0.5cm的息肉:直接在內鏡下用活檢鉗摘除或電凝。 直徑>0.5cm且有蒂的息肉:可用圈套器性高頻電凝電切除治療。 腺瘤性息肉基底部較為扁平,直徑<2cm可采用內鏡粘膜下切除術治療,而直徑≥2cm,則需要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 如果腺瘤性息肉已經癌變,浸潤到腸道肌層:只能通過外科手術干預。 切除息肉后,定期復查不可少 息肉切除后,還需要定期復查腸鏡,為的是早期發現新的病變和局部復發的病變。 經驗再豐富的內鏡醫生做腸鏡也可能會漏診,這不僅與醫生的細心程度有關,還因為有些息肉太小,長得部位太隱秘,或者腸道準備不干凈,影響醫生的觀察視野,那么,一次檢查往往會有所遺漏,所以需要定期復查。否則5-10年后息肉可能搖身一變,發展成為腸癌。 多久復查一次腸鏡? ①對于有1-2個腺瘤性息肉(直徑<1cm)以及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建議在息肉切除術后2-3年進行初次復查。 ②對于有3-10個腺瘤性息肉,任何一個腺瘤的直徑≥1cm、有絨毛結構、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建議在息肉切除術后的3-6個月進行復查。 ③單個的非腺瘤性息肉摘除后,剛開始每年需復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之后可以改為每3年復查一次腸鏡。 ④多發的非腺瘤性息肉,為保險起見,還是要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腸道為什么會長腸息肉? 腸息肉的發生和生活習慣緊密相關,從現有研究結果看,長期食肉過多、低纖維素飲食者腸息肉發生率較高;長期便秘、排便不規律也會誘發腸息肉的形成。 要減少腸內長息肉的概率,關鍵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增加植物纖維的攝入,有助于促進腸道蠕動,幫助大便排出。 有癥狀腸鏡卻提示未見異常? 有些人明明平時有腹痛、腹瀉的癥狀,可做完腸鏡卻提示未見異常,這是怎么回事? 如有這種情況,一般來說可能是腸道功能紊亂、腸動力不足或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的,也可能與心理壓力大、精神焦慮、緊張有關。如果上述情況都排除,就要考慮肝膽、胰腺的問題。 來源:福建衛生報綜合錢江晚報 |